精神卫生服务网交流QQ:1683387133精神卫生服务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作者:1 来源: 日期:2014-8-1 11:34:46 人气: 标签: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不适应问题的增多,精神卫生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对精神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做到: 

   一、医德医风是为医之本

   精神卫生工作者所接触的都是精神疾病患者或心理上有问题的人,这些人群因病常表现敏感多疑。由于世俗的偏见,他们肯去求医已属不易,更不愿提及和议论自己的隐私,却想得到医师的支持和帮助。医师就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和支持患者度过难关。绝不可因患者的行为异常而表现出轻视、厌恶的表情。对病人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涉及病人隐私的问题。这也是最起码的医生的职业道德。这类患者的精神极为脆弱,敏感,医生一句关心的话、一点同情和支持,都会挽救一条精神即将崩溃者的生命。唤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好好活下去的勇气。医生对患者更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使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重返社会,享受美好人生。

   二、精神卫生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专长的业务、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神卫生工作与精神病院规律性的工作不同,它不仅是在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而且大部分时间要深入社区、基层、做好随访和调查工作,对病人实施科学的诊疗和良好的管理,并予以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探索病人正常或异常的内心体验,开展综合性(躯体、心理、康复)治疗和全程跟踪治疗。过去精神卫生工作者大多只重视对患者的躯体治疗,忽视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病程及预后的影响。造成精神卫生工作往往只管院内治疗、不管院外康复。如今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留有广阔空间,所以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专长。

   三、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

   主动求医的病人,对仪态端庄、表情友善、语言诚恳、态度温和的医生很有好感,以致相见恨晚。往往会把长久憋闷在心底的话语或隐私(这隐私可能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向医师一吐为快。如医师在患者眼中的第一印象不甚完美,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医师在问诊时患者对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受自尊心的驱使而采取回避、掩饰、拒绝的态度,使精神卫生工作者无法了解到患者真实病因,为治疗设置了障碍。

   患者求医是为了在医生那里得到同情、理解、支持,并解除自己的病痛;医生则希望自己的工作对象与自己很好的配合,消除不安和抵触情绪,顺利完成驱除疾病的目的。这是医患双方建立感情沟通的基础。俗语云:“大夫口,将军令”,医生的话,在患者听来就是生死判。所以医生的言辞一定要恰当而适度,既要热情恳切,又要耐心机智。得到患者的信任,患者会酣畅淋漓地吐露心声,而且会自觉症状减轻,心理压力解除。医生则会在吐露中抓住端倪,对症予以心理或药物治疗,往往会事半功倍。

   医生在与异性患者的接触中,要既热情关心,积极进行生物、心理治疗,又要保持适度的医患关系,避免患者的过分依赖,甚则爱慕。

   四、消除偏见,多予关爱

   生活在人群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不幸,如婚姻、落榜、下岗、升职、经济、子女、亲人亡故、意外事故等都时刻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因此,精神卫生工作者,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心理压力、减少负面影响,以促使患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多年来的错误观念对精神病患者造成的偏见是不公正的。精神病患的精神症状是一种病态行为,如将其与正常人的错误思想行为等同起来,甚则滥施处罚,是极不公正而又极端荒谬的。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了病人,病人本身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甚则悲观厌世。其家人则遮遮掩掩,搪塞其辞,怕世人说三道四。精神疾病患者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的现象是极不公正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改变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应教育人们“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应知道,大多数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参加工作、接受教育,即使比较严重的患者,只有病情发作时异于常人,大部分时间也可以和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仍然保留着部分正常的大脑活动功能。

   精神卫生工作者对重症患者要在药物控制病情的基础上施以心理治疗,使其早日回归社会。这是历史赋予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网站首页 | 浩东诊所 | 李氏家园 | 自杀救助小组 | 保定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 | 保定市军艳中医精神卫生诊所 | 振兴精神卫生诊所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精神卫生服务网(www.jswsfw.net) - 精神卫生服务网相伴,健康一生!
地址:保定市长城南大街1298号 电话:0312-2110395 2136197

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做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1-2014 冀ICP备12075763号-1

互联网网站
备案中心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