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信誉着手
到医院进行健康消费,目的是为了诊治疾病,而对于医疗消费满意度如何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信誉。因此,选择医院的首要条件应当把医疗技术水平和诚信放在第一位。普通就医者,只要着重考察该院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就大体可以了。大病、重病、急病及特殊需求者,则重点考察该院对疑难杂症、急重病人的诊治水平。考察可采取实地观察法和间接询问法,即有意识地看看每位医务工作者接诊病人的具体情景和表现。或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下该院医护人员工作期间是否严肃认真,平时是否敬业爱岗,诊治疾病的能力如何,效果如何等。两水平不同的医生,对同一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治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整体水平低下的医院,不但对患者缺乏吸引力,而且患者的医疗安全性缺乏保障。相反,凡是医院全体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诊疗技术好,服务质量高,老百姓就会有口皆碑。
2、 医院的硬件条件
主要指院容院貌,包括基本建设及医疗设备等。医院良好的就医环境,本身对医疗消费者有极大的吸引力。红花还要绿叶衬。良好的就医环境,精良的先进设备,以及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队伍,是构成医疗服务的三大要素。当然,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设备,是在恰到好处地管理下发挥作用的。毕竟需要高、精、尖、大型设备做辅助检查或诊断的疾病范围有限,主要还是靠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医疗队伍。
3、 就医方便程度
如果不是大病重病,疑难杂症,不妨选择那些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常用的检查设备齐全,又离家不远,交通方便的二级医院或一级医院就行了。对于外埠患者,或在当地一二级医院限于条件或技术难以解决时,当然应该选择那些规模大,分科细、设备精、医术高的三级医院了。以免由于诊断不清而贻误病情。
4、 医院诊疗疾病时医疗费用的情况
虽说看病交钱是天经地义,但毕竟大多数人还不是十分富裕。即便是加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每人每年供自己支配的医药费也十分有限。因此,医疗消费时,最好能与ziji的消费水平或承受能力权衡利弊。一般讲,根据优质服务原则,级别越高,规模越大,设备越先进的医院,那么他执行国家的收费标准也就会与其他级别的医院有所不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不同,而执行不同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导致医疗费用支出的不同。
还有就是,许多目前处于一级医院范围的基层中小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等医疗机构,将通过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昂贵的仪器诊断检查,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大多数就医者的需求。
因此,看病之前,先要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医院做出不同的选择。
5、 可以适当考虑那些具有“简、便、验、廉”特征的专科医院
在这方面,以“简、便、验、廉”为特征,以专病专治为特色的中医类、小专科医疗机构,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祖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在许多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虽然采取的方法很简单;使用的药物很简单;支出费用较低廉;但取得的疗效却很明显。因此,如果符合小专科的治疗范围,不妨可选择那些疗效确切,历史悠久、方法成熟、社会知名度高、得到医疗消费人群认可的小专科。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疗效。当然,这里应提醒一句,看病不要跟着广告走,不要相信医托的花言巧语,谨防上当受骗。
6、 病人选择什么样的医生
患者选医生,既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对健康负责,希望将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一个信得过的医生。
一般来讲,每家医院都有一些最受病人欢迎,在社会人群口碑很好的医生。尤其是在当前提倡病人选择医生的新形势下,每位医生都较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素质,试图成为一个备受病人喜欢和欢迎的医生。那么病人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医生呢?
⑴敬业爱岗。好医生着装整洁、态度温和、热情真诚、干脆麻利。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举止大方、沉着稳重、神情自然、面带微笑、亲切耐心,给人第一印象佳。
⑵选那些对病人极端负责、医德高尚、急病人之所急的医生。段民谚根据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把医生分为五等:一等医生把病人当亲人;二等医生把病人当熟人;三等医生把病人当病人;四等医生把病人当路人;五等医生把病人不当人。如此分法,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是笔者比较认同,从不同医生对患者不同的态度,说出衡量医生优劣的标准。那些对病人极端负责,医德高尚的医生,会千方百计时时处处为病人的疾病着想,为病人的家庭着想,有不降服病魔誓不罢休的心劲,把治愈疾病视为一种非常高兴的事。这样的医生,一般都能刻苦钻研医术,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⑶选那些能用最低廉的费用看好病的医生。中科院院士巴德年认为:能用最低廉方法治好病人那才是名医高手。对于名医无知、专家无经验,只会编书无临床实践的人都不可轻信。
⑷机智精明、头脑灵活、知识渊博、会妥善处理病情,对诊治疾病表现自信和有信心。接诊之后,能将诊断理由,治疗方案,结合病人的病情及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做出明白透彻,清楚科学的解释和介绍。
⑸保守医密,对病人保密,不把不应该让病人知道的告诉病人。同时,对于患者的隐私,能守口如瓶,不向外泄露。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益。
⑹因病而异,因人而异选择医生。病有轻重缓急,人分男女老幼。不管大病小病都去挂专家号,找专家,只会使病人选医生变味。对于80%左右的患有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消费者不必挂专家号。对于危重、疑难病症患者可直接挂专家号。
对于住过院或经常需要就诊的老病号,不要“见异思迁”,频繁更换大夫。否则,可能会出现浪费时间,延长病程,多支出医药费或效果不甚理想等情况。因此,能有固定的医生,一来可以看病时直奔目标,有的放矢。二来经过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磨合适应过程,以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熟悉病情的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⑺选择具有领导能力的医生。病人是否从医疗中受益,关键看医生是否站在患者的利益上有效地帮助患者。以“组织者”或“领导者”的角色带领患者及其家属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目的是要患者成为防病治病的主体,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
尤其是精神病人和家属,在选医生时不能盲从,不要怕多跑几趟路,不要怕麻烦。因为什么样的医生都能治病,但是真为解除病人痛苦,解除病人家庭经济负担,精神和社会压力“使劲”的医生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