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广大患者朋友的要求和人们健康的需要,2008年,我编写了三本书,第一本就是《祝您健康》、第二本《走进精神卫生》、第三本《母婴保健精要》都是站在精神卫生的观点,来论述有关健康问题的科普读物,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的提高,树立健康第一、健康为本的观念日趋成熟。与随之而产生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突出的现象很不适应。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医患关系,是人们追求健康过程中的共同心声。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角色特征缺一不可。我在《健康报》曾发表过“另类”医生看医生,医者眼中“患者最怕的医生”等文章,意思是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医生?首先应该一改传统的医疗观念,重新审视病人的需求,这就是说医生在与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靠的是医术、医德、服务好,还必须特别讲究行医中的艺术性。既医病又医人,从单纯的医生角色转变为“医生艺人”。无论是住院或非住院,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也无论是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都要根据临床的需要,病人的需要和家属的需要,总之要看疗效、花费少,患者满意。
医患关系,我认为是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行为,“七不治”中:①求医心不诚;②正在接受治疗;③自购药物;④遵医嘱难;⑤本医治疗无效;⑥达不到患方要求;⑦姿态傲慢有悖于理。在此基础上医患双方找到一个共同点,达成一项口头或书面《医患协议》。我行医治病的方法就像刨树一样,首先将树帽锯掉,然后把树根周围的土挖掉,砍断须根,显露出主根,从树杈上拴好绳索,选定树倒的方向,截断主根,再将树拉倒。这种像“刨树式”的医疗方法,首先排除不利于医疗活动的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加大患者知情透明度,提高艺术服务水平。否则遇上一个求医心不诚、考医生、怀有索赔目的的患者,你有再高的医术医德,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这样做的目的,一切为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