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号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全世界在这一天一起关注自杀问题。这是一个将绝望和和希望、死亡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日子。在我们保定,有一个“预防自杀小组”,他们疾行在生命的临界点,将挣扎在自杀边缘的人拉回来—— 让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在中国,自杀已成为第五大死因。对于自杀干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有一经典的论断:自杀,一个都太多。 10年前,保定市振兴精神卫生诊所所长李占江通过报纸认识了易县三个女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患精神病,喝农药自杀。如今,三个孩子在他的照顾下已长大成人。但是当年他见到孩子孤苦无依的情景令他终生难忘。这件事促使他坚定地走上自杀救助的道路。长年的实践,他确信,每个寻求自杀的人,在自杀前都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很多人是在没有心理帮助的情况下,才选择自杀的。自杀是能够预防的。2004年4月,李占江牵头和诊所其他几名医务人员成立了省内第一家民间预防自杀小组,开通了两部救助电话。一年多来,小组接到来信、电话、门诊及网上求助2000多个,处理各种生命危机500多起(包括暴力、失学、感情危机、人格障碍等),将150多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们还编写了《预防自杀》手册和宣传材料,在社区乡村进行自杀预防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李占江和他的小组成员和想要自杀者有这样一个约定——“选择自杀是你的权利。但在死之前,你必须先跟我报个到。”就是这个口头协议,让挣扎在自杀边缘的人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清苑的刘先生有个相对富足的家庭,但他就是觉得活着没劲儿。他试着给李大夫打了求助热线电话,李大夫给了他11个不能死的理由,李大夫介绍说:“其实他是受父亲自杀的影响。我要他接受父亲自杀的事实,消除母亲改嫁给他造成的心灵伤害。告诉他如果非要走父亲的路,他应该想想他的两个孩子,如果孩子也走和他一样的路,怎么办?我还告诉他要学会忘记和宽容。母亲一定是爱他的,要他试着和母亲联系。我电话打了不下几十次,后来他终于慢慢打消了死的念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爱你的人。”李占江常以此劝慰求助者。李大夫说:“每起自杀案伤害的不是这一个人,而会对所有亲属产生影响。这些人可能10年也走不出亲人自杀的阴影。”“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暂时不去自杀,而是要他重新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对每起自杀求助事件,李大夫都仔细分析前因后果,并力求将干预进行到底。 有一对夫妻双双下岗,丈夫觉得天塌下来了,整天用酒消愁,觉得活着没意思。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交不起学费。想到自己连儿子读书都供不起,还不如一死了之。他找到了自杀预防小组,开口就说:“你们说我活着还有价值吗?”李大夫通过耐心的工作,不仅打消了他自杀的念头,还拿出了800元钱帮助他开了个小卖部,买了辆人力三轮车。很快,夫妻俩就还清了账,妻子感谢的说,李大夫给了她丈夫第二次生命。 帮助别人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60多岁的李占江挤出时间到北京回龙观医院参加“开展预防自杀工作培训班”,参加“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研讨会。今年5月18号,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李占江的事迹,人们知道了保定有个李大夫“专门救自杀的人”。这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求助者,也吸引来外省一些媒体记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大夫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是由衷的。他对某些记者的“功利”,提出委婉的批评。他认为社会应该关注自杀干预这项事业,而不应该用猎奇的心态去渲染被救助者的曲折故事,他更不愿以此图名。 自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而对于自杀干预,一个人和一个组织是远远不够的,李大夫最大的愿望是成立保定市自杀预防协会,建立自杀预防与救助网络,筑一道牢固的城市精神防线。她说每年他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自杀预防。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医生,相信自己做的这件事对社会有益,他将竭尽全力干下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生命的沼泽。 |
网站首页 | 浩东诊所 | 李氏家园 | 自杀救助小组 | 保定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 | 保定市军艳中医精神卫生诊所 | 振兴精神卫生诊所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精神卫生服务网(www.jswsfw.net) - 精神卫生服务网相伴,健康一生!
地址:保定市长城南大街1298号 电话:0312-2110395 2136197
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做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1-2014 冀ICP备120757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