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一出生就要逐渐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便使自己生存下来,这种能力称为生活技能。但精神病人,特别是分裂症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原有习得的生活技能水平下降,称为功能缺损。 人一旦形成了生活技能缺损,就会影响自知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以致无法生存下去,会给家庭形成沉重负担,给社会造成影响,所以对因精神病等因素造成的生活技能缺损的病人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生活技能训练可进行行为技能、情绪技能、智力技能等的训练。 ①行为技能的训练:此项训练应在家属的督促指导下,教会病人按照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情况增减衣服,能按照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宜的服装,根据不同的劳动选择合适的用具,依据自己的体能情况做力所能及的无危险因素的家务劳动(危险因素的劳动如:用电、用液化气、用刀、水井、交通运输工具、集市喧嚣之所等)。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着整洁、不食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脏水;要有时间观念,规律作息并鼓励病人主动积极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引导病人阅读报刊杂志,看电视或网上浏览,以增强生活情趣,逐步改善行为能力。 ②智能训练:精神病人中的大多数智力障碍不明显,但由于精神障碍及其他因素使病人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可导致智力活动的能力降低。为使病人最低保持生活自理的技能,家属应负起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的重任。应根据病人智力活动下降的程度,现有家庭和病人的客观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矫正计划。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及家属,家属要帮助和鼓励病人,指导病人读书看报,练习绘画和书法,随音响学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戏曲唱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的反复进行强化训练。要教会病人自理生活,形成规律;自理钱财,安排生活;掌握时间,按时服药。经反复训练,病人的智力活动水平会得到保护或提高。 ③情绪管理能力的训练:无论在多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都能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称为情绪管理能力。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性情烦躁、易激惹,情绪不稳,反复无常。特别受幻觉、妄想的影响,情绪的波动性很大。家属要教会病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用语言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怎样用动作、表情及目光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如何结交朋友;怎样参与社会活动。这些训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十分困难,需要家属耐心、细致灵活地采取多种方式训练病人正确的情绪表达,使之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要与维持量用药结合进行,没有药物对精神症状的控制做基础,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逐渐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逐步获得自理生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