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服务网交流QQ:1683387133精神卫生服务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精神卫生 > 正文

中医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作者:1 来源: 日期:2014-11-15 8:56:16 人气: 标签:

 

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千奇百怪,复杂多样,病因病机也同样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所谓精神疾病的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而各种致病因素如先天素质、环境及精神等作用于人体,会使人体出现阴阳、脏腑、经络失调,导致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的发生,这种由诸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病变机理就是病机。

一、精神疾病的病因

精神疾病的病因是错综复杂的,精神疾病的发生也不是一种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精神病学认为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六淫侵袭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这六种不同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并不致病,称之为六气;如这六种气化活动呈现特殊性,出现失常(太过或不及)状态,或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便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致病,故称之为六淫。

《内经•至真要大论》指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强调了六淫与精神疾病产生的密切关系。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中说:“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指出:“风入阳经则狂,风入阴经则癫”。巢氏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指出:“风癫者,由于气血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说明了风邪是产生癫狂的主要原因,但六淫之所以能侵犯人体,主要还是因人体“血气虚”等身体虚弱,对外防卫之力不足,使六淫之邪有可乘之机,造成人的“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而发生精神疾病。可以说,外界因素致病,主要是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所致。

   (二)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来说,七情是人正常的精神活动的表现,不易诱发精神疾病。但这种精神活动过于强烈或持久,超出了自身调节功能的范围,就会导致情志的剧烈变化而诱发精神疾病。中医理论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七情内伤所致。《素问》说:“夫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有:“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惊”;“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指出了人的情感与五脏的密切关系,情感过度则可使五脏受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由于五脏受损,则会出现情绪改变,行为紊乱以及记忆和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后世医家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情感的致病作用密不可分,但由于七情各具特征,累及脏腑不一,产生的气、血、痰、火等病理产物亦各自不同,由此而导致的病征和临床表现也各异,治则也必因症而异。

(三)饮食劳倦

“民以食为天”,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是饮食,劳动又可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加强代谢和循环。《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如饮食无度,劳逸不当,就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使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而招致外邪的侵入而生病。饮食有节,是指不可过饥,也不可过饱。过饥则摄食不足,就可造成气、血、津、精等缺乏生化源泉,营养成分不能满足人体之需,脏腑机能减弱,神迟气滞而出现精神活动异常。过饱则会损伤脾胃,而诱发精神疾患。所以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不安”这种精神状态多数情况下是由饮食不节使脾胃不和造成的。因饮食过饱,脾胃运化失司,久则化热生痰,痰热交攻,上扰神明可致狂乱不安。脾胃因过食所伤,营卫失和,外邪可乘,风邪客于阳也可呈狂乱之证。若过食生冷,脾阳受损,寒湿内注,可见阴癫之证;过食辛辣则纵或内燔,可见狂笑暴怒,伤人毁物之狂热证。若偏好某种食味,会导致脏气的亢奋而引起精神异常。《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适量的食味可濡养相应的五脏,如偏嗜食味则会使脏气失制,五脏气机发生偏盛偏衰引起太过和不及之病变,并可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精神症状。

劳有体脑之分,正常劳动可促进饮食物的消化,疏通气血,促进睡眠,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但如过劳,“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气耗则血伤,常会导致各种精神症状的发生。

   (四)中毒及外伤

中毒一般均指药物和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多指误食误治而言,中毒后可导致人体各部功能紊乱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食诸虫中毒候》中指出:“野菜芹荇之类,多有毒虫水蛭随之,人误食之,便中其毒,亦能闷乱,烦躁不安”,此处指误食毒物而导致“烦躁不安”的精神症状的发生。《诸病源候论•恶酒候》中更指出嗜酒如狂者会导致精神异常,“酒者……其气彪悍而有大毒……内熏肝胆,故令肝浮而胆横,而狂悖变怒,失于常性”。此外,脑外伤及感染等也可使人有异常的精神表现;遗传因素,妇女经期及产褥期的某些特殊的生理变化以及强烈的精神刺激等许多因素,都可产生不同的精神异常。

二、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变化的过程,同其他疾病的发病机理一样,主要还是阴阳、脏腑、经络的失调并由此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精神症状。

   (一)阴阳失调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而且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与自然界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体在正常的生活中,如环境适宜,气体调和,则能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则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若阴阳偏颇,失去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五脏气化的太过或不及,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化”,说明阴阳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其特殊性,但阴阳必须是在运动中维持其动态平衡,故《素问•保命全形论》有:“人身有形,不离阴阳”之说。人的精神活动也必须是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会正常,否则就会发生精神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有“阳胜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难经》也指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说明了阴阳失调引发的精神症状是阳盛则狂,阴盛则癫,主要是“阴主静,阳主动”造成。所以《丹溪心法》有:“癫属阴,狂属阳”的说法。

 

六淫侵袭,七情内伤,常会使人体阴阳失衡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素问•宣明五气论》说:“邪入阳则狂”。《备急千金要方》也指:“风入阳经则狂,入于阴经则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上述论断均说明六淫七情的侵扰,都会使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所以,就传统中医学来看,阴阳失调是导致精神疾病发生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阴阳平衡,使之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以维持身体各部机能的协调统一,人的生理活动也就能正常进行。所以,“阴平阳秘”则为健康,阴阳偏盛则会扰乱神明而出现精神症状,“阴阳离决”人即会危殆。

   (二)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理论认为,在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以及病理变化的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起主导作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生命活动均有赖于五脏六腑及其他各部分组成结构之间的互相协调、共同维持。它们生理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病理上又互为影响。脏腑功能失调直接影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精的化生和输布,而气血、津、精的失调则可造成痰火上扰心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有诸多精神症状的表现。临床上常可见到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痰火扰心,心肾不交、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等一系列的脏腑失调出现的征候。而这些征候又多由七情激动,六淫侵袭致使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气、血、痰、火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往往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有:“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说法,并认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医林改错》也明确指出:“癫狂一症,哭笑不休,骂詈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说明癫狂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导致气血凝滞使心脑血液联通受阻而形成。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儒门事亲》也指出:“屈无伸、怒无泄,心血日枯,脾液不行,痰迷心窍则成心风”。《景岳全书》中提法更为明确:“癫病多由痰起,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雍闭经络,格塞心窍”。《内经》中更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热受邪,心病生焉”的论断。可见,气、血、痰、火是多种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这四者并不单一致病,而且必须是在与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及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阴阳失调及脏腑功能失调而使精神疾病发生。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网站首页 | 浩东诊所 | 李氏家园 | 自杀救助小组 | 保定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 | 保定市军艳中医精神卫生诊所 | 振兴精神卫生诊所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精神卫生服务网(www.jswsfw.net) - 精神卫生服务网相伴,健康一生!
地址:保定市长城南大街1298号 电话:0312-2110395 2136197

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做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1-2014 冀ICP备12075763号-1

互联网网站
备案中心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